清末英雄

庚卷 第六十一掌 而已(10/11)

  我感觉,这条路只能是面临战争才走。开国那两年,我们不是这样干的么,花钱买车床、买机器,建了比原来多几倍、十几倍的军工厂、钢铁厂、造船厂、化工厂。如果欧洲不开战,那我们就亏大了,如果日本人也不开战,那我们亏的更大,二十年后产品更新换代,这些机器绝大多数都会报废。

    所以想来想去,只能走振兴农业的路子,或者说走富裕百姓的路子,百姓有钱了,那什么工厂都有,什么东西都能买得起,百姓没钱,出口出不了,造出来的东西只能堆着。而要让百姓有钱,那就要土地改革,死一亿四千万佃户,就不如死三百万地主。当然,这话极端,但意思这个意思,国家的强盛,总是有人要付出代价的,日本选择的是农民,我们选择的是地主。”

    “竟成,话是这么说,可这一户平均下来就十五、二十亩不到的地,靠种地富裕那得有多难啊?”宋教仁摇头。他明白这就是杨锐所说的先农后工之路,他虽是书香门第出身,却也知道田里要多收三五斗有多难,这条路虽好,但在他看来不现实。

    “这个并不难解决。”杨锐自信于自己的优势,道:“全国耕地十二亿亩,但还能挖掘的潜力很多,关外、西域、云南、四川等省都还有地可开。粗略统计下来全国大概有十六亿亩耕地。除去不务农的人口,每人能分到四亩,一户平均为二十亩。

    耕地面积增加外,水利、灌溉、特别是良种、农药、化肥的使用将大大增加产量。农部已经立下了军令状,全国平均亩产每年要增加八公斤,十五年累计要增加一百二十公斤;这只是农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其他副业也将科学化改善,以增加农民收入。

    二十亩地,平均亩产二百三十多公斤,每户能收八十二石粮食,粮价再低价钱也有一两,这就是八十二两的年收入。除去农民自己的口粮,剩下的钱都可以购买各种工业品。工厂将越来越多,整个工业体系会越来越大,国家将越来越富。

    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