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英雄

庚卷 第六十一掌 而已(7/11)

条路径,以前我认为我们可以走第二条,但后来发现不行,只得改到第三条。”

    “请竟成兄细说。”宋教仁道,他也想过振兴实业的办法,但分不出路径。

    “先说第二条吧,其实也就是日本现在所走的这条路,我称之为外贸模式。”杨锐道:“日本人能发家,靠的是什么,最开始是生丝,而后呢,甲午年抢了我们两亿三千万两,再在日俄的时候借款筹款十多亿两,这工业才有现在之规模。

    他的做法,无非是先把土地从各地领主手里买下来,再均分给农民。然后呢,高征税,高盘剥,收来的钱拿去贷给财阀们买机器建工厂,这些工厂不是为了日本人自己建的,而是给外国人建的,他的生丝是出口的,他的棉纱也是出口的。他有两个大市场,一是美国,再是中国。对美国,打不过,所以就卖美国没有的生丝;对中国,打得过,所以卖的是我们自己也有的棉纱。

    生丝棉纱越卖越多,日本就越来越富,工厂规模就越来越大,可这么做是有代价的,第一就是要使劲盘剥农民,不把他们弄成一无所有绝不罢休。只有这样,才有钱拿去贷给财阀建工厂,也只有这样,工厂里的工人工资才会越来越低;

    这样做的第二个代价,那就是打不起战,为何日本人这么快就和谈了,就是两国一开战,工厂就停转,工人全部失业,打胜了还有赔款,可打败了那就要全国大乱。我们现在愿意开放市场,愿意保证其在东北的利益,那台湾丢了也就丢了,相比而言,还是东北和整个中国的市场和原料更重要;

    再有就是抗不了风险,这和战争是同理,假使哪一天美国经济疲软,你说这生丝卖给谁?这就不是工厂停转、工人失业的问题,而是农民彻底破产的问题,生丝的关键在桑树,桑树不是棉花。不是今年种了明年就可以不种的。政府盘剥的那么厉害,年年只够吃饭而无积蓄,一旦哪天美国经济疲软,结果就是农民第一年强忍。第二年借钱,第三年砍树上吊。到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