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萨戒》

第24集《瑜伽菩萨戒本》(10/16)

例子说,比如说他想追求安乐,结果去杀生,杀畜生来供养三宝,这个是颠倒,你供养三宝是追求安乐,结果你去杀生,那就是你不明白安乐的因缘是怎么回事。

    或者说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想供养、安立一个佛堂,佛堂是好事情供养佛陀,但是你这个佛堂是安立在下房、楼下,你自己住在上方,那就是错了。供养佛堂是积集福田,结果你住在佛像的上面,每天都在折损福报。也就是说有情众生他实在是自己的愚痴,因为他没有学习经论,虽然他出自一片的好心想要去积集善业,结果是得到反效果,他创造一个痛苦的因缘。

    这个时候菩萨知道这件事情了,这个菩萨怀嫌恨心,这个菩萨看不起这个众生,不屑跟他说法;或者怀恚恼心,这个做错事情的众生可能曾经对不起你,你对他有恚恼心;所以你就不为他宣说如实的正理,你没有把正确离苦得乐的因缘告诉他,你这样子就是犯到菩萨戒法。

    我们可以这样讲,一切罪业的根本在愚痴。一个人为什么愚痴呢?因为他愚痴,他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他也就不会惭愧心,他做错了他也改不过来,他改不过来。这个时候善知识在旁边看到了,你自己学习过戒律、学习过教理,你通达正确的因缘观,这个时候你没有为他如理的宣说,让他的生命一直造作罪业的痛苦因缘,这样子就违背了我们的大悲心,是这个意思。

    辛二、非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所蔽,不为宣说,非染违犯。

    你之所以不为他宣说,实在是事情忙碌、身心疲惫,一时的懒惰懈怠,不为他宣说真实的道理,不是依止嫌弃跟瞋恼之心,这样子是犯了比较轻的突吉罗罪。

    庚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自无知;若无气力;若转请他有力者说;若即彼人自有智力;若彼有余善友摄受;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知为说如实正理,起嫌恨心,若发恶言、若颠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