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若无爱敬;若复知彼性弊儱戾:不为宣说,皆无违犯。
开缘情况有十一条:
第一条「若自无知」,你对这个佛法因果的观念,你自己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安乐的因缘、什么是痛苦的因缘,你没有学,你自然也不知道,你不知道当然不能随便宣说。
「若无气力」,你对于这个因缘观,不管是戒律、不管是教理都通达,但是身体虚弱,实在是心有余力不足。
「若转请他有力者说」,就是可能你自己的德行轻薄,德行轻薄讲话也没有摄受力,你转请其它有德行的人来为他宣说,这是可以的。
「若即彼人自有智力」,就是说这个广行非理的人,他自己可也是通达戒律、通达教理,虽通达戒律、通达教理,他一时的胡涂蒙蔽造了这个过失,但是你有把握,这个人他把事情做完以后,到了佛堂去拜佛静坐的时候,他的观照力会现前,就会知道他做错什么,他自然会产生反省对治的力量。就是说就算你今天不为他宣说因果的道理,他自己有调整自己的力量,你暂时不为他宣说是不犯,因为他自己有能力的,他只是一时的胡涂。
「若彼有余善友摄受」,这个人他有相应的善知识,善知识自然在适当的因缘会去教导他,我们就不必去作一些干预。
「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你不去教化他,是对他产生一种一时的对治,因为你不为他教化,他因为这样的因缘能够产生反省。
「若知为说如实正理,起嫌恨心」,这个广行非法的人对三宝的信心不够,对三宝信心不够,你为他讲一些善恶因果的道理,他不但不信受,而且反而起嫌恨之心,对他完全没有帮助,因为他根本没办法接受;
第八「若发恶言」,他不但不能接受,就是你为他讲佛法,他可能要毁谤三宝,跟三宝反而结恶缘,那这个过失就更重了,所以我们暂时不为他宣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