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前途是有的,利润也会不小。
仅是故道的旧黄河三角洲,就是一个大宝地,既能屯垦,还能建港口。
如果是直接分给百姓,是很难达到这种开发效果的,以后如果开发出来了,朱以海也可以再分片打包卖给些士绅勋戚们的。
“黄河新河道这八百里堤内百姓,都要迁移安置好。”朱以海还是强调。
自决口后已经也快三年,之前灾区属于鞑子控制区,百姓得不到赈济,只能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不少灾民逃到绍天朝控制区,也陆续安置。有的迁往台湾,有的迁往江南等。
战争和灾害,使的许多百姓家破人亡了。
河南山东等地更是人口锐减,仅铜瓦厢决口,就造成四十余州县被淹,上千万人受灾,死于这次水灾及随后饥荒的数十万人。
如今山东河南基本上被光复,可却出现许多百里无人烟的景象。
现阶段,其实新河道堤内要安置的百姓不多,大多已没于乱世,或逃离后在外地落户了。
“山东河南江北收回来的这些田地,除优先按额变卖给将士、官吏、屯兵、驿卒等,剩余的地,也不要留着,尽量变价卖给百姓,以一丁十亩为限,初授五亩,若有余,再授满,这地虽说变价出售,但地价随行就市,不要高了,利息得利,允许十年长息,年息五厘,不复利,十年分期偿还。”
虽然有人建议朝廷把收上来的官田招佃出租,不过朱以海还是认为尽量变价出卖,但不是为了卖钱,而是把土地借此机会,重新调整分配,让许多无地百姓能够重新获得土地。
收租可比变价出卖收益高,哪怕只收秋粮四成租,可年年收,长远收益更高。变卖一次卖掉,还卖的便宜,哪里如出租。
但这种官田出租,不符合朝廷长远利益,朝廷虽然需要财政,但目的又不是赚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