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英雄

四十二章 同胞(4/9)

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1928年物理学圣药奖(中华青霉素奖)物理学詹姆斯·弗兰克挠了挠头,畅想道:“那该有多好!”

    “教授先生,虽然听说电话线缆的直径因为技术进步变细了,但我依然认为这最少需要五千万吨铜;这也许不难,但重要的是有人会偷窃铜线,那怕它们埋在地底。”陈建功摇头道,“每公里有六吨多铜,一些人会因此铤而走险的。”

    陈建功说此言一出,弗兰克倒意外了。确实,对铜这样的贵金属,即便埋在地下也会引来窃贼。不想陈建功又道:“但如果使用光作为传输手段,用玻璃作为介质,就能避免这个问题了,毕竟玻璃是不值钱的。”

    “光传输、玻璃?”陈建功终于提起了这些人的兴趣,爱因斯坦道:“但是光传播不稳定啊,现在仅存在的光传输只是医生用的检查身体内部的镜子,这还是灯泡发明后才得到广泛运用的。光的传输需要稳定的光源,还需要减少传输损失的玻璃介质……”

    “是的,教授先生,我们正在研究怎么制造纯度更高的玻璃。”陈建功微笑,他很想把这一票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留下来,至于爱因斯坦,他最好也能来。

    “那么光源呢?”爱因斯坦果然追问。“没有可靠的光源,光传输难以实现。”

    “光源也在研究。”陈建功道。“已经看到了希望,光纤也是。”

    “光纤?”这个名词对爱因斯坦来说是新的。

    “这是大人提出的词。现在我们已经制造出了30dB(传输1公里后损失99.9%)的光纤,虽然毫无意义,但总算看到了希望。”陈建功道。“只要光纤的传输损耗能控制在20dB(传输1公里后损失99%),那光传输就理论可能。”

    他随即又觉得自己实在太蠢,光纤传输损失是化学问题,这些人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正想着学校还有什么试验项目可以拿出来说时,爱因斯坦忽然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