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英雄

第十五章 糖葫芦串(5/8)

的五十亿大概还能抽十到十五亿用于海军造舰,具体落实到航空母舰上将增至八到九艘,加上原有的十五艘,每年的产量就是二十四艘。

    而以情报局判断的战时美国最大造舰能力计,中日航母产量将处于绝对优势——即便美国人排除一切干扰,二十个大型船坞和五十个中型船坞全用于建造航母编队,按照建造工期计算,二十个大型船坞每年可下水舰队级航母十三艘,剩余五十个中型船坞中,一半造各式巡洋舰、另一半造轻型航母,以舰载机数量算,每年下水二十五艘轻型航母也就相当于八艘舰队级航母,此与大型船坞的产量相加也仅仅是二十二艘,少于中日两国的产量。

    当然,这里没去算美国人数以百计由商船改造的二十节护航航母,但这些护航航母在舰队决战中是不是有用还要打个问号。并且,如果中日占了先手,美国被误导的船坞里塞了不少战列舰,同时她前面两年造船业达不到最优效率——以一战的情况判断,这是极有可能的,当时美国造的商船到大战结束后才大规模下水,最后再是前期交锋中己方占有若干优势,作为战胜方积累了一定的数量优势,这些因素加成下,中日有非常大的胜利可能。

    唯一的例外就是飞机!造舰方面美国人被船坞限制死,有钱没处花,但飞机厂和汽车厂是同构的,虽然在浩瀚的太平洋上,飞机再多没有航母也是抓瞎,可要是美国人在发动机技术上超越中日,比如中日航空发动机最大输出是两千马力,美国人发动机马力输出三四千马力……

    总参谋部是出怪才的地方,做出的对美、对苏战争方案有很多,但中国不是德国,美国不是法国,没办法复制德国一战时的先法国后俄国的施利芬计划,因此贝寿同等人做梦都想了解俄国的战争意图。

    在说完照相卫星对俄价值后,待沉思的杨锐回过神来,贝寿同又道:“先生,照相卫星不但对陆军有用,对海军也是有用的。航母决战时最要紧的不就是发现敌航母方位吗?如果照相卫星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