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根本就不好卖,做掉她,市场倒可以空出来——全世界小麦出口他占了两成,畜牧业占的比重也极大。
“……,经济危机其实是一轮洗牌,小麦我们不求扩大销量,只求棉花的出口量上去。你自己算算,三百七十万包棉花就卖了六亿三千万,要是出口七千四百万包,那不就是十二亿六千万?其他几样加起来也不如这个多吧。”杨锐想着棉纺前景,觉得确实是劳金利器。
“那样美国的损失就大了,印度也会不同意。”陶守和想着世界棉花贸易,觉得这很难实现。
“先不管同意不同意,我们的成本是多少?”杨锐问。
“我们……”陶守和再次打开了他的本子,道:“西域、北庭、河南、山东、直隶这几个是产棉大省,其中尤以西域北庭为最。那边一亩田均产皮棉四十斤以上,棉质也好,每亩地能收四块五以上,比种粮食的收益高一倍。不过关内的粮食运过去每吨运费要三十,粮食价钱不下掉下来种棉的人就会很少。”
“那成本呢?”杨锐明白农民的选择,种田即挣钱,要是种粮挣钱,他们马上会该种粮食,
“几乎和种小麦相同,但人工就多了。”陶守和道,“和种麦子比,种棉花的工时是种小麦的五六十倍。种的少农户自己可以干,种的多了雇工就很不划算了。以小麦和棉花比,一担小麦所耗费的工时,美国加拿大是三点九,我们是六十六点七;每包棉花的工时,美国是两百六十八,我们是一千四百二十个。[ 注136]
以工时算,五口之家四个劳动力,也就只能种五亩多棉花。这样种了如果不再雇工就不能种别的庄稼,所以一般农户都只种一两亩棉花,然后再种些小麦玉米,农忙时就雇个短工,一年才能忙过来。要想棉花大增产又不失去效益,还是要在人工或者机械上想办法。”
“记下来了吗?”杨锐看着陆眉,高兴的说道。
“嗯。”知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