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功臣已例行封赏,各种优待殊荣并未缺少,以功臣无罪而行犯罪之实,此为乱国之源,若不严处,国将不国。
两家报纸,影响甚大,今却立场各异,针锋相对,登载的文章似冰似火,直冲看客的神经。它们间究竟谁对谁错,一时间谁也分不清,但毋庸置疑的是,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两个要案的审判结果将直接影响国家政治走向,决定长远国策。
是人都如此理解,负责审理两案的京师高等大理寺审判长许世英和地方大理寺审判长高祖培顿感压力巨大,两人都有轻判之意,可舆论如此关注,轻判根本就行不通。
四月初二的早上,照常例会后,议起今日的审判,伍廷芳当即说道:“两位,今日不可再再像上次那般任由被告将审判厅当作讲演厅了,如此下去,案子审理不好不说,舆论激起大乱可是不好。”
许世英和高祖培都是前朝遗臣,许世英年轻几岁,是出过洋的法学新派,当时被誉为法学专才,开国后地位未降,反而是平步青云;高祖培,陕西米脂人,乙未年(1895)进士出身,官曾至刑部主事,但因是法学旧派,革命前就不太得志,革命后因为法官稀缺,其人官风又清白,在前任廷尉沈家本的请求下留任京师地方大理寺审判厅。
基于这种背景,许世英难以面对盛气凌人的费毓桂,他虽然喝斥其住口,但终究是胆气不足,不得不让此人将话说完;而面对那些被人蛊惑而不自知的大学生,高祖培爱才心起,也没有刻意阻拦,使得傅斯年把话说完。现在伍廷芳要求不得原告在庭上胡言乱语,两人神色都有些扭捏。
高祖培道:“大人,学嘲一案审判是否能换人。下官每每看到这些学生,就爱才心起,不忍训斥。即便审判,估计也将轻判。此举就怕会引起……不快。牵连大人。”
“既然已经开审,那无特殊理由就不得换人,不然舆论纷纷,百口莫辩。”站在伍廷芳一侧的董康说道。他说罢又看向许世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