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锐一行人到同济大学堂南校门的时候天色已暗,学生们大多已吃过晚饭。或赶往教室上第九节课,或是前往图书馆、教室自习,最让人想不到的居然还有一些学生在操场上运动。
看着操场上正在奔跑的学生,紧急接到通知前来陪同的校董黄炎培怕杨锐说学生们不务正业,尴尬解释道:“先生,食堂里伙食太好,油水也足,顿顿都有肉,学生们……”
黄炎培严格来说不是杨锐的学生,他那一年虽然跟着诸人退学,但却没有入爱国学社,而是回乡办教育去了。他是川沙人,有着沪上人独有的细致、温和,但也有一种不被杨锐所喜的乖巧。现在听他这么说,杨锐只是微笑:“这没什么,吃在同济吗。”
杨锐说着后世沪上各大名校的特点,说完又感觉有些许惆怅,同济、复旦、交大是现在有了,可爱在华师大,华师大何在?还有Yin在上大,上大在哪?
“沪上的高校还是太少了。”杨锐忽然道,“最少还缺了一所师范大学、一所沪上大学。而且这些学校都搬到洋泾来好了,到时候在这里建一座大学城,学生们可互相交流,图书馆可共用,就是吃饭,如果不嫌累,也可以骑个自行车换一个食堂吃吃……”
一国总理亲自规划洋泾大学城,黄炎培激动无比,现在沪上有同济、南洋、复旦、大同、沪上美专这些国立、民办大学,还有震旦、圣约翰、沪江、哈佛医学院等教会大学,这其中确实没有师范大学,也没有以沪上为名的大学。真要是能有一所大学能命名为‘沪上’,那真是沪上人的骄傲。
黄炎培赶紧道:“先生,我马上就给学部蔡先生打报告,可蔡先生一直想着普及小学教育,这新增两所大学,还有规划沪上大学城,这钱……”
“你打报告好了。沪上本来就规划了一所华东师范大学的,全国各大区都会有这么一所师范大学;而沪上大学吗?”杨锐斟酌着,“既然沪上以后会和天津一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