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萨戒》

第24集《瑜伽菩萨戒本》(2/16)

生说是因缘所生法各有各的因缘,所以这种情况他自有依怙,我们就不应该去涉入。

    「若知所作能引非义、能引非法」,这个有情他所要成办的事业,对这个有情的生命会引生种种的非义,非义就是他内心会因为造作这件事而产生颠倒,没有意义;第二个引生非法,不但是颠倒,还会造很多罪业、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这条戒我们要注意,摄众生戒摄受众生当然第一个是助伴,但是摄受众生的目的是要引导众生修诸善根,大乘佛法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佛法为什么开方便门呢?只有一个目的──引导他悟入真实相。如果这样的助伴不能引导他悟入真实的道理,你这个方便门就开错了,就变成随便了。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如果引生生命当中非义非法的,会让他产生邪见、产生罪业的,我们一定要拒绝为他作助伴,所有的慈悲一定要经过智慧的观照。

    「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我们不为他助伴,实在是他有一些过失,我们暂时不为他助伴,对他产生反省对治的力量,让他知道你做错了某种事情。

    「若先许余为作助伴」,我们已经答应别人了,刚好这个时间冲突,实在是没有多余的空间跟时间,我们应该尊重我们曾经许下的诺言,你先答应别人。

    「若转请他有力者助」,你自己实在没有能力,但是你转请有能力的人来帮助他,起码你内心已经尽力了。

    「若于善品正勤修习不欲暂废」,你对于善品,这个善品你正在修习佛法的闻思修,或者听闻、或者在思惟、或者在如理的修学,你不想让这样一种内心善品的功德,因为你的助伴而停止了,你要成办一个殊胜的内心功德。

    「若性愚钝」,你这个人的根性特别的愚钝,而且心思散乱,不但愚钝、心思散乱,你对于你自己所修学的法门很难领受,也很难忆持不忘,也很难通达无碍,换句话说,你自己也是初学者,说实在是自身难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