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萨戒》

第1集《瑜伽菩萨戒本》(12/13)

对于他瞋心跟慢心的治罚是非常严重的。这个是在摄律仪戒里面,我们在断除烦恼方面,偏重在对治瞋心跟慢心。

    二、摄善法戒:

    主要是成就「智德」。在戒法当中,摄善法戒广泛讲到六度的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前面的摄律仪戒是共声闻戒的,后面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二种是不共声闻的。

    就是说在声闻戒你能够把自己的贪心调伏了以后,你是不是主动的去修学善法,佛陀在声闻戒里面不强迫你去接受善法;但是在菩萨戒,只要有善法的因缘现前,你有布施的因缘现前、有众生向你乞求,乃至于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特别是智慧的因缘,有法师在说法,而你不到法师的地方去听法,这个菩萨是要治罪的。因为你今天发了菩提心、你要上求佛道,你的目的并不只是追求偏空涅槃,你要成就万德庄严的佛陀,你的志向是这样,所以在「摄善法戒」里面,佛陀要我们修学种种的善法,你不修学就是犯戒。

    三、「摄众生戒」:

    这个是成就「恩德」,就是要广度一切众生。在菩萨戒当中讲到摄众生戒有四摄法门,就是同事、爱语、布施、利行,就是说你不但是修习六波罗蜜的善法,你还要能对众生有悲悯心,在你的生命当中,曾经跟你接触过的众生,你或多或少都要给他在生命当中一些佛法、一些利益,使令众生因为你的关系而得到一些得度的因缘;假设你遇到众生因缘现前,你没有主动积极的教化众生,就是犯到摄众生戒。摄众生戒也有不同:声闻人教化众生是不主动积极的,他不创造因缘。就是你遇到了声闻人,你向他求法,他会为你讲说;但是你要是没有遇到他,他不会主动为你说法,他就是观空、无相、无作,观一切法无常、无我、无有少法可得,安住在寂静的空性当中,他感到一种解脱自在。但是他从禅定当中出来,众生向他请法,他会如实的宣说,但说法以后,他继续修他的空、无相、无作,以自利为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