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之后之张风扬传奇》

(第二章)明教主(2/5)

识,二人在深谈中找到了共鸣,共同商议如何促进国家与民间的和谐发展。张风扬踏入京城,不着华丽,却自有一股超凡脱俗之气,恰如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京城繁华之中,他心怀坦荡,步履从容,如同秋水共长天一色,自成一番风景。

    朱元璋于奉天殿设宴,邀张风扬共论国是。席间,张风扬言辞恳切,以《诗经》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引,表明明教与朝廷本为一家,应共谋天下太平。朱元璋听后,点头赞许,心中暗自佩服其见识深远。

    其一,张风扬提出“武林助耕”之策,建议动员江湖豪杰,于农忙时节助民耕作,减轻百姓负担,此举既可增进武林与民间的和谐,又能彰显朝廷宽仁之政。朱元璋闻之大喜,当即下令实施,是年秋,五谷丰登,百姓称颂,一时传为美谈。

    其二,鉴于江湖纷争不断,张风扬倡议设立“武林仲裁院”,由明教协同朝廷,共同处理江湖恩怨,避免小争端演变为大乱。朱元璋深感此举利于稳定社稷,欣然采纳,自此,江湖中多了一份公正与秩序,刀光剑影渐少,江湖归于宁静。

    其三,张风扬鉴于自己所学《遁甲天书》中的天文地理之术,提议修订历法,以利农时,提高农业生产。他与钦天监合作,精心计算,终得新历,名曰“归真历”。朱元璋亲书序言,称其“顺天应人,利在千秋”,新历颁布后,举国上下,无不遵行。

    在朱元璋与张风扬的共同努力下,国家与民间的界限渐渐模糊,武林与朝廷不再是不可调和的两端,而是共同编织着大明盛世的锦图。正如《易经》所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张风扬以一介武者之身,却在庙堂之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实现了武侠与政治的和谐统一,成就了一段佳话。

    而张风扬在完成这些使命后,淡然辞别京城,重返归真谷,留下的是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国家,以及民间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