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朝阳》

第81章 根基(上)第二章,求月票(2/5)

   没错,中华学校是一所慈善学校,一所旨在救孤的军事化学校,其当年甚至是特区唯一的一所现代化小学,这所小学里的学生,小者不过五六岁,长者亦只有十六七岁。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曾是孤儿,都曾是流浪儿。在金钱的驱使下,过去的三年间,数以万计的流浪儿经海路被运到了仁川,即便是在战争时期也未曾停止。

    在战争结束后,中华学校的分校办到了东北,其生源非但没有枯竭,反倒进一步扩大了——国内的天灾人祸,为东北提供着充足劳动力以及移民的同时,同样制造了数以十万计的孤儿。作为战争的结果,当局同各省达成的协议中,即有对流浪儿童的救济,官方的许可令东北方面对流浪儿的救济与收容走上了正规途径,相比于过去那种在金钱的驱使下,不论质量的收容,到现在大规模的救济,小范围的收容。使得中华学校学生的质量得到了显着的提高。

    虽说现在收容范围缩小,只有救济所送出的智商合格的少年才会被送到设于大连、仁川、沈阳三地的中华学校内就读,但三所学校依然以近十五万名学生,而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小学”,但是这所小学却与普通小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军事化的管理与制度倒是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实施着真正意义上的斯巴达式的教育。

    甚至尽管表面上,中华学校是最早的“小学”,但实际上这里绝不是什么简单意义上的学校,准确地地来说应该是一个斯巴达式的训练营,这些流浪儿入学后所接受的是兵营式生活,等待他们的是全面的军事训练以及学习文化,强制的道德灌输和严酷地身心磨炼,以淬去他们在流浪养成甚至扭曲的心理,希望他们形成勇敢、坚韧、服从的性格。

    而如何达成这一切呢?依靠的是纪律与惩罚!而为学校的校长,或者说这些孩子的家长,唐浩然甚至亲手制定了学校的纪律以及惩罚制度,对于唐浩然而言,他希望未来从这所学校中走出的少年,是不同于普通国民的公民。公民既是具有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