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

第三百二十章 釜底抽薪(第一更)(6/7)

我来写,写完后,殿下审读,再加盖宝印

    李综的头晕晕乎乎,哪里写得出信来,既然阎凯主动请缨,那最好不过,他毫不怀疑,便笑道:“好吧!就由你来写,写完给我看,把信送走咱们就动身

    当然下午,李综的回信便送回了长安,他随即动身西行,这也是李隆基的真实旨意中命令,不准他坐镇敦煌,命他返回安西,他的五千护卫军自然也要跟随离开敦煌,不过,其中的两千护卫军并没有回安西,而是控利住了安西通往河西的天险要道,星星峡。

    和庆王的高效率相比,另一封密旨则慢了很多,原因是封常清已经不在龟兹了,被调到银城负责安置吐蕃牧民,李庆安要令吐蕃人为奴为故,他却不忍,那么安置这些吐蕃人自然就是他封常清的事情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封常清已经“转业,了,从带兵打仗变成了文职官员,带领一群文官整天忙碌于安置这些离开故土的特殊移民,封常清也没有什么怨言,大食战俘被换成了粮食小而汉人又不大愿意来银城开矿。那这些吐蕃牧民便是最好的劳力,而且李庆安也答应了,开五年矿,放他们回萨泽盆地继续为牧民。

    正是有了这个承诺,使背井离乡的六万吐蕃牧民和战俘终于看到了一线希望,他们被封常清带到遥远的银城,开始了新的矿工生涯。

    一连几个月,封常清一直在银城忙碌不停,这批吐蕃人绝大部分都是平民,妇孺老幼都有,因此不能再像大食战俘那样管理,李庆安便授权封常清在这里建立银州。封常清便兼任银州都督,在银城内拆除原来破烂的房子,修建新屋、建造官衙、编造户籍、运送粮食、开办学堂、药店,建立商铺等等,这些都是封常清的强项,这样一来,封常清实际上便做了太守的事情。

    这天清晨,李隆基的密旨经过万里跋涉,终于送到了封常清的手中。

    看老高的书,至少不会感到弱智,不像某些小品,中了五百万,难道就只能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