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过了,但至少汴州没有动静,我想知道你们为什么不动,是有谁拖住你们的手?还是你们有什么见不得人之事?
“事情不是使君想的那样简单。
吴清终于坐不住了,他站起身拱拱手道:“观察使的一番苦心我们都明白了,但抗旱救灾不是说救就能救的,需要钱、需要粮食、需要人力,这些都要靠朝廷来解决,我在三月时便联合几个太守给朝廷上书。要求朝廷拨钱拨粮,但朝廷至今没有下文,我们也心急如焚,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朝廷不支持,我们这些地方官也无可奈何。李使君初来河南道,还不了解情况啊!”
李庆安眯着眼笑了,“吴太守,如果我想出办法来,你是否愿意执行呢?”
“那也要看办法是否合理吴清针锋相对道。
“什么叫合理?什么叫不合理?抗早事大,人命关天,就算不合理。也要合理了
李庆安手一指在座的地方贤达名士。道:“缺的钱由他们出,每家每户该出多少钱,想必你比我清楚,公开张榜,让大家互相监督,官府的粮食用于赈粥,从现在开始,每个县都搭粥棚赈粥,只管开仓,粮食不够了我问朝廷要,另外官府耍鼓励商人去江淮购粮,平抑粮价之事由商人来做,不需官府奔忙,官府要做的事是抗旱,我本想让各件县的官员都去许昌县看一看,看看许昌县令是怎么抗旱的,可是没有时间了,我已命韩县令写了一份详细的抗早措施,不日将到每个州县,所有的官员都要参照这些措施执行,若有怠慢。我军法从事!”
吴清刚想开口,却被李庆安打断了他的话头,瞥了他一眼冷冷道:“至于劳力不足,我想更不是问题,吴太守既然能召集起两万漕工聚会。难道就不能把他们召集起来抗早吗?”吴清的脸顿时胀成猪肝色,他忿忿道:“李使君说我召集两万漕工。可有什么证据?”
李庆安不屑地哼了一声。道:“要证据还不简单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